西泠春拍:一波佛教物精品预赏

2024-03-29 23:33:40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西泠春拍:一波佛教物精品预赏香炉是古时祭祀焚香礼佛器具,各类材质多见,早在汉代时就已初具规模,在宋朝以前的香炉多取材于陶瓷和青铜.自明朝宣德皇帝开创铜铸炉型,各式炉型层出不穷,铸造精细规整,加之由皇家督造,血统纯正,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又一光彩夺目的瑰宝。

  中国明朝永宣铜器的铸造发展,是继隋唐两宋之后又一个文明盛世。在各类铜器的铸造与加工上,永宣铜器博采前朝,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铜器铸造高峰,各个艺术门类吸取前朝优劣,取得了异常辉煌的成就,永乐造像,宣德铜炉,可称登峰造极之作,无论在工艺与制作水准,还是工匠对铜质的提炼,造型的准确把握,都是我们现在人无法想象的,达到了后人无可企及,匪夷所思的程度。

  永乐造像,宣德铜炉应为永宣两朝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。出于礼佛的需要,宣德皇帝下旨铸造一批礼佛用具“宣德炉”用来祭神供佛,供给郊坛,太庙,皇宫内苑及赏赐重臣,使节等使用CQ9电子,铸造这批礼佛用具“宣德炉”就用暹罗国(今泰国)进贡来的风磨铜(精黄铜)铸造,宣德炉的器型款识全由皇帝亲自拟定后,方可下旨铸炉。

  由此看出宣德炉在当时的地位及重要性,宣德炉为典型礼佛用器,是明代出现独有的艺术门类,其整体审美,与明代宫廷器物的重金色,重镶嵌之风背道而驰,从这一点上可以隐约的看出宣炉的诞生含义,即为单纯礼佛焚香而出现的。皇家的赐用,由于数量稀少,只满足于皇家寺庙与郊坛殿宇,普通坊间民众无缘皇家赐用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所见明早期铜炉较少的原因之一。

  此炉以佛教题材为主,从造型与装饰上不难看出,此炉为典型的礼佛用炉,与传统宣炉样式大有不同。炉形整体长方,平口束颈,鼓腹平底,双耳直立,双耳各取佛教三个合铸金刚杵而组成,金刚杵铸造与修工均以佛像手法表现,造型奇特,梵韵十足,十分罕见。

  金刚杵,梵名瓦支拉,藏语称“多吉”,曾音译为伐折罗、缚日啰、伐折啰、跋折啰、伐阇啰。又叫做宝杵、降魔杵等。

  在佛教密宗中,金刚杵象征着所向无敌、无坚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,它可以断除各种烦恼、摧毁形形色色障碍修道的恶魔,为密教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。

  炉身一周以浮雕兽首及花朵纹为装饰,经细查询,此炉通体不同兽首多达26个,每个兽首均雕琢鲜活,工艺精美,布局精妙,此类兽首雕琢手法与明早期宫廷器物上的兽首雕塑手法一致。在每个兽首之间,均浮雕典型宣德、正统宫廷佛像上,常用的浮雕花朵纹装饰。

  浮雕花朵及炉身纹饰与宣德及正统本朝佛像铸造雕塑手法均为一致,此浮雕花朵及装饰纹饰,可查故宫博物院藏,宣德、正统等纪年款佛像为证。

  此炉下乘四瑞兽足,雕琢鲜活,寓意祥瑞。瑞兽“瑞”即好、吉祥的意思;瑞兽就是吉祥的神兽。对瑞兽的崇拜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想平安幸福的朴素愿望;对瑞兽的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、祖先、保护神的一种追崇与敬畏,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。它们从远古时代一直沿存至今。

  此炉每个瑞兽足下方均以金刚杵为支撑,构思巧妙,四足挺拔,呈鼎足之态,真乃神品之器。此炉底款:大明宣德年制,六字楷书款,为典型明早期官方专用款识。

  使刀直刻,刀法老辣,字体古拙秀丽,笔意甚浓,颇具风骨。手感厚重,铜质精良,精细黄亮,持之坠手十分,比之常见明炉用铜精炼多矣,其音浑厚沉稳越悠扬,如此之精炼佳铜,非宫廷“御用监”不能为之。此炉皮色为传统宣炉皮色,黑漆古韵,香火传承,斑驳有如云霞,幻化其表,极其难得。

  炉黄铜质,胎体厚实,短束颈,肩两侧铸饰双戟耳,双耳饱满而委婉流畅,扁鼓腹低垂,下承浅圈足。炉壁宽厚,上手极具分量,且体表光洁莹润,宛若肌肤。

  亦可见铜质至精至纯。与诸炉不同的是,斯炉装饰尽在双耳之变化,双耳犹如圆润而灵动的卧蚕,肥活而富有动感,使原本刚毅冷峻的铜炉赋予了静中有动的生机,在沉稳敦厚之中,流露轻灵俊秀之貌。

  通体皮色沉静,成就以熟栗之色为底,漆古沉入,墨晕其上,略红深栗,宣炉古色,亦显贵气,微抚即亮,微温即润,厚泽细腻,非官器不能也。

  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识贤而聪慧的神兽,与麒麟相似,其形怪异,犀角、狮身、龙背、熊爪、鱼鳞、牛尾。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,通四方语言。

  《宋书·符瑞志下》载: 『甪端日行一万八千里,又晓四夷之语,圣主在位,明达方外幽远,则奉书而至。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,灵异如鬼神』。

  以甪端护卫在侧,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,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,做到八方归顺,四海来朝。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,甪端造型常为皇家制成香熏,皇帝宝座旁必有甪端陈设,故宫太和殿便放有一对,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,以供内廷之用。

  此甪端体态健硕雄壮,昂首傲立,双目圆瞪,炯炯有神,整体气势威严,小器大样。其角如弓,须盘结,头部与身体可分开,腹部中空,可作香熏使用,端口大张,以便香味飘散。

  其面相、毛发、兽爪,以及足下的龙等细节刻画栩栩如生,线条流畅精细。铜色泛红,身布鎏金云纹,头部亦鎏金,金水亮泽,与端身相称,尊贵无比,且从制作精细程度及厚实的鎏金来看当为官造器物。颇有高人一等之意,值得重视。

  桶式炉之器型自宋代即见于瓷炉之中,《宣德彝器图谱》中即有此类器型之记载,至清代铸炉盛行仿古之风,桶式炉在宫廷铜炉中亦较流行。

  该炉取桶式炉的身型,两侧加折角炉耳,底部作象足,炉身饰龙纹和篆体『一统万年』,炉底部刻款『永存珍玩』,刀法稳健。

  戟耳成器者,十余种类,多雄浑而豪威。此炉之身甚为经典,其戟形方圆精巧灵动,清逸超然物像之神韵也。

  平口圆敞,渐下渐收,似收却沉实,似窄却蕴阔,簋足撇出,如飞檐承銮状。足底圆实,炉底平滑,凡圆颈处皆莹润,凡流线条处尽飘逸,真佳容也。底部刻款『宣德年制』。

  此件仿商代青铜鼎制式,铜铸而成。方唇口沿,其上对称立耳。颈腹一体,先圆鼓再下收CQ9电子,底部承三柱足。

  腹部减地浮雕虎耳型兽面纹,兽面威严,饰亦错以金片,显示出强烈的震慑之感。此炉造型稳重,错金银工艺精美,具有威仪之感。

  此炉全称「麒麟背书 八卦二十四山二十八宿六十四卦凤耳衔环冲天铜熏炉」是中华民族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礼器,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,每组七宿,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,称为四象CQ9电子

  麒麟的首似龙,形如马,状比鹿,尾若牛尾,背上有五彩毛纹,腹部有毛,口能吐火,声音如雷。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才会出现。

  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「麒,仁兽也,麋身牛尾一角;麐(麟),牝麒也。」麒麟背书 ,象征明君出世 天下太平 、国泰民安!为天下太平、国富民强 、家宅平安 、招财进宝、驱邪佑吉、吉祥康泰之意。

  压经炉又称押经炉,其款式是明代宫廷御用之器,亦是佛教用具。此压经炉大小适中,口沿扁平宽厚,腹部圆鼓,其上两耳亦较宽厚,棱角清晰分明。

  底部有三乳丁足,底款篆书『宣德年制』四字长脚篆书款。皮壳呈熟栗色。配有原装如意云头形三足铜座,形似盛开的莲花,皮色与炉身相一致,极好地烘托出铜炉的神圣高贵之气。

  整张佛画主要表达的是《观无量寿佛经变》,此经对净土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《观经》介绍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修行的三福,以及十六种观想念佛的方法。(其中十六观分别是日想观、水想观、地想观,宝树观、宝池观、宝楼观,华座观、佛像观、佛真身观、观音观,势至观、普观、杂想观,上辈观、中辈观、下辈观。)十六观中的后三观——上辈观、中辈观、下辈观又将往生等级分为九品,即上品上生、上品中生、上品下生,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、中品下生,下品上生、下品中生、下品下生。

  其中上、中、下三品虽然大致对应《无量寿经》中的“三辈往生”论,但其内容却复杂得多。如上品上生者,生前要有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并且做到“慈心不杀,具诸戒行”“读诵大乘方等经典”“修行六念,回向发愿生彼佛国”,就可以在临终时往生西方净土。众生往生时会乘坐莲台,在莲池内化生。上品上生者乘坐的为金刚台,莲花弹指间即开,化生后可于诸佛前次第受记。自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,由于信众生前业行的不同,往生时得到的待遇与往生至西方净土后修成的正果均依次下降,而且修成正果前需要在莲花中等待的时间也依次递增,可见《观经》构造出的往生系统已经有了非常分明的等级划分。

  莲花金刚,或作海生金刚,着报身装,肤蓝色,右手持金刚杵置于胸前,左手持铃,拥抱白色明妃,金刚盘腿坐姿,明妃左手托装满甘露的颅碗,双脚缠绕父尊。藏史云:印度西方邬丈那国(今巴基斯坦),国王因扎菩提膝下无子,因其乐善好施,不时供养三宝,故国库空虚,派国中大臣兹拉尊往海中寻宝,于达喇郭啸海见莲师降生于莲花上,将之抱回由国王抚育为太子,赐名为莲花生或海生金刚。

  藏音:白玛嘉波,统治三世三界的莲花王,着国王装束,缠头巾,戴宝冠珠链,右手持双面头骨鼓,左手持宝镜,国王坐姿。藏史云:莲师既长,依佛法规,护持国土而当国王,自想:如当国王,则于利他事业,当无甚殊胜之成就,乃坦诚告父王,请辞,未得允许。一日造游戏舞,手持三叉杖,以幻法将魔臣之子杀死,而将其神识度至色究竟天,以此为法律不容,致被放逐。

  此贡碗套以精铁铸成,表面鎏金,底深口圆,碗盖、碗壁和碗底采用镂雕工艺,形成繁复的纹样,工艺精巧复杂,非常难得,是一件兼具实用与美观的佛教艺术精品。

  佛教造像艺术可以溯源至公元一世纪的印度,贵霜王朝的犍陀罗与秣菟罗文化交映辉煌,前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,展现西方希腊风格特有的表征,后者则融合本地特色,表现出本土文化独有的样貌。此件犍陀罗释迦牟尼成道像的材质是绿片岩,从风格来看已经带有斯瓦特地区的造像特点,固应是五世纪巴基斯坦和斯瓦特河谷交界处附近的造像,具有很高的艺术性。

  斯瓦特河谷地区在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被记作『乌仗那国』,为梵文Udyana的音译,意为花园。根据法显和玄奘的记述,公元5世纪到7世纪之间,佛教在乌仗那国广泛传播,寺院从500余所增长到高峰时的1400余所。但是7世纪之后,佛寺又经历了『今渐减少』的过程,教义则从小乘向大乘、密宗演变,因此是研究佛教史的宝贵资料。斯瓦特河谷是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之一,对藏传佛教影响巨大。

  此尊犍陀罗应是靠近斯瓦特河谷地区的早起雕塑,具有浓郁的当地造像审美。众所周知斯瓦特造像精美的极少,而此尊造像工艺精湛,品相完好,是一件极稀少的斯瓦特雕塑艺术精品,值得珍藏!

  缶亦作缻,《说文解字》曰:『缶,瓦器,所以盛酒浆,秦人鼔之以节歌。』缶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《诗经》与《周易》:『坎其击缶,宛丘之道,无冬无夏,值其鹭(寿羽)』,其中『坎其击缶』是为娱乐内容,古人亦称『鼓缶』。缶炉,形似鬲,造型特殊少见,是极有特色的香炉款式,颇为后世喜爱。

  此炉身里外通体铜锈包覆,原始皮壳,炉底铸『宣德年制』篆书款,款字深峻、严谨。炉熔铸饱满,圆正精练,刚健硬朗,各角度观之,线条均明快劲挺,可谓素器大雅,其神韵佳,古意足,可营造清逸气韵。

搜索